觀點投書:社會工作師證照的遺憾

 

一、證照的目的 

為了使一個執行的工作者,提升專業化,為了要讓社會可以立刻分辨誰是有能力的工作者,因此證照成為市場的一個指標。這個部分來思考的話,好像是正確的,因為當單位在找人,當人要第一時間進行信賴間的交換利益,證照是一個相對有利的東西。

但如果從,有一個文品能夠建立起一套讓人立馬進行「挑選」人的動作...似乎讓人感受到一種很微妙的部分是,證照可以證明自己有能力,是「比其他人」更好的意思。從這個角度進行思考.....似乎怪怪的!  

二、職場選人的淺規則 

社會在未有證照成為主流的挑選人時,挑選工作者,最優先看的不是能力或人品,而是學歷或學校。這在現代仍然是存在的,一個墊底大學的畢業生進入職場找工作,跟一個台大學生一同面試,請問此時主管通常會用誰?在社會工作領域中,醫療體系任用社會工作者,進修專校通常會直接拒絕,從這可以推測,職場是會挑學籍的,更可想像一些社會工作學分班的學生進入職場,他們受到第三部門的接納度更是落後。而現代,多了一個使人可以挑選的工具,「證照」。

社會工作領域,又應該說是助人工作者的領域,當我們強調自己的工作是為了處理社會問題的狹縫,卻難以抵擋同樣的掉入這種「菁英式」的進階選人模式。我們同樣讓證照產生出,誰比較優秀,誰又比較差的現象,甚至是問題。

三、社工職業證照現在規定 

當考上社會工作證照後,依據《社會工作師法》的規定,如要領取職業執照,需加入工作單位所屬地區之主管機關,也就是社會工作師公會。依照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每年須繳交入會費:新台幣壹仟元整,於入會時繳納之。常年會費:每年新台幣貳仟伍佰元整,於每年3月31日前一次繳納之;新會員於入會時繳納。 

而依照《社會工作師接受繼續教育及執業執照更新辦法》第二條規定,每六年社會工作師得接受繼續教育,其積分累計應答120點以上,而課程內容須包括一、專業知能。二、專業法規。三、專業倫理。四、專業品質。  如果以最低的時數換積分點數計算,是一小時一點,也就是說,最糟的上課時間,是六年內得累積120小時的課程,才能辦理職業執照更新動作,否則將受罰。  

四、考上社工師後申請社工師執業證照的優點

最開始所提到的,社會工作師如加入工會後,領有執照會會帶來什麼好處?依照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的章程,首先是成為會員,並擁有該公會被選、選舉以及罷免等權利,另有公會舉辦活動、課程等資訊的告知。 

另外領有社工師或職業證照的登記,我想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能夠獲得好的工作、待遇、加薪與升遷,甚至提高繼續升學的可能性。這也是過去至今,仍然鼓勵拿更多的證照,對自己在找工作是一個優勢的加分概念。

五、社工師執業登記的限制 

前段所述,如要申請執業證照,得加入公會受到管理,每年得繳會(年)費,受到社會工作師法與相關子法的約束。每六年累積繼續教育須超過120點。如社工師有違反其規範,社工師公會可進行懲處。

六、證照化不代表專業 

證照的代表性,僅能夠表示工作者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但不等於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夠進行助人工作。每一個人的習慣、思想、價值、生命歷練,都會影響到個人的專業成熟度。就如同年齡無法代表一個人的成熟或思想態度,學歷的高低也無法代表人是否就真的有更高的知識或技術水準,甚至個人的品行道德、價值思想、人際態度等,都無法用一個書面的證明文件進行代表。  

七、社工師在職場中真正該學習的是什麼? 

社會工作師的證照,有一定的優點或者能夠為社會工作者帶來好的影響。然而依照現階段的規範以及社福市場對證照的看法,社會工作師之證照甚至執照,將有可能大大限縮社會工作者的發展。 

雖然,領有執照者,所屬單位多數都會給予鼓勵,進行薪資調整動作,然而受限於繼續教育的部分,社會工作師如果無法進行更多積分點獲得之方法,如成為授課講師,那麼就會得要時刻的花費購買課程來換點數。另外繼續教育的課程內容規範,仍是以「社會工作專業」相關之內容,如未符合其辦法的課程,將無法列入計點。

當社工之專業課程,已經能有一定的水準知識時,卻因為受限於現有辦法的規定,無法因進行其他課程的研習,而歸納入社工師繼續教育的積分。當一個社區社會工作者,或婦女、少年、更生矯治等社會工作,看見服務對象有技能訓練之需要,社工可能會去研習其他的課程,但因為這些課程無法算入繼續教育積分,因此得再花時間來補足所需要的積分,在工作與進修的過程,工作者的時間分配,幾乎都花掉許多私人時間分配到教育進修之中。而個人的休息以及與朋友、家人等社交空間,也會限縮。當然,以上還未歸納進助人工作超時工作的情況。

社會工作者,或者該說一個助人工作者,的確有義務將自己的專業訓練得更成熟,但助人領域的技巧,不該是單一的結構模式。今天我們的工作有很多的機會需要進行其他專業技巧的幫助,但受限於專法限制,社會工作者得要花較多的時間,不斷的進行類似內容的再教育,卻難以納取其他專業,例如管理、行銷、技術、文化、工程、建築等與助人專業進行整合,限縮了助人技巧可能發展的空間,其實是很大的遺憾。  

八、社工正在助人,但我們如何幫助自己?進而轉為幫助他人之助力?

助人工作領域,有一句「回歸初衷」的老話,總是在助人工作者或社會工作者工作疲乏出現時跑出來,其目的是當一個助人工作者繼續進行手上的職務。但是這一句話,卻是讓工作者被忽視自我需要,被要求不要為自己發聲。 

但是,我們連自己都無法獲得幫助,那麼我們如何幫助我們手邊的人?尤其是,當我們有更多的部分需要增進工作技巧,但我們會的永遠就是大學四年的社工專業教育內容,繼續進修也是繞著這個領域跑,那麼,我們在抱怨服務對象無法配合,甚至對他們感概的同時,就要有個危機,我們能夠提供的服務是「有限中的有限」。 

去年(2015)訪問過兩位安置機構主管層的工作者,兩位對於專業助人工作者條件最重要的是什麼。一位提到對於受服務對象的好奇與興趣,另一位則是學習不同的專業,幫助服務對象在接軌的過程中得到幫助,因為當我們從大學學完後進入職場,所擁有的知識如果沒有向外吸收,大概一輩子就那四年的專業。在訪問完這兩位之後,我一直認為,助人工作者其實一直在認識我們所服務的對象,但是當我們認識了那麼多之後,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在我個人的教育與經驗中,我們不能做的,就只有連結資源,只是這一個資源連結,卻仍然有其限制。其中包含連助人工作對該資源的使用與內容,其實都不清楚,那麼我們怎麼知道服務對象使用後是否真的能夠獲得幫助?  

九、社工師證照失去了精神之後... 

考社工師,從學校至職場,多數都認為是幫助提升專業的指標?但是,當我們認真在思考一下後,似乎有執照的也不等同於真的有專業,甚至幫助到我們的服務對象。另外我們也再來看沒有證照的工作者,真的就沒有專業嗎?相信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來證明,沒有證照的助人工作者,有更多能力的實證,來表示他們所服務的對象,受到極大的幫助。那麼,證照是否就失去了本該有的精神? 

其實,我相信證照的標地,的確能夠幫助一些真心想助人的工作者,提升基本能力,尤其在準備階段,獲取專業的知識,是有助力的。當個人拿到證照之後,也代表自己獲得了受認可與該有的技術,當然也代表自己的薪資與未來能夠獲得成長。只是在實務上,證照的功能反而使工作者的眼光成為了被狹隘,使助人專業擴充的機會受阻,難以增加更多元的技巧與理論幫助服務對象。甚至現在,專科社會工作師執照的發展,為了凸顯單一領域的專精,將社工如同醫師科別班的分類,我看見專業權力的危險。 

證照化時代,正在沒落,而社會工作領域,卻努力的走這條路!我們以為證照能夠帶來專業與社工人地位之提升,卻沒看見我們正在努力發展菁英式的管理方式。社會工作領域,仍然存在學籍比較的方式在篩選人,接著,我們將使用更加專精的工作者,卻讓我們的服務輸送,可能失去應有的彈性,甚至我們能看見的世界限縮了。 

這篇努力絞汁的文章,我沒有期待跟誰能夠對話,因為我至今也僅是將四年社會工作的知識更多的思考(其實我已經唸了7年社會工作,正在拿第二個學士學位)。但是當我想要更多學習其他的專業時,卻受到現有體制以及身份的阻礙,尤其是每當師長提醒不同專業的整合是很重要的,我站在「社工師考試」的面前,反而看到那背後整個台灣助人結構的諸多議題將會成為我個人之枷鎖。而社工師職業證照,剛好是第一個。  

*作者為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生,曾擔任社會工作人員、生活輔導員。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湛藍水瓶 的頭像
    湛藍水瓶

    2023 熱門新聞 熱搜 陳盈潔將入獄 李智秀離世 AI概念股 郭台銘 交友網站 北科大資財營 青年購屋 威士忌推薦 阿里山住宿 分科測驗 登革熱

    湛藍水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