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1千元,薪水、樂透花法不同?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為什麼
撰文/今周刊 乾隆來
2017年諾貝爾獎揭曉! 今年經濟學獎由美國的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摘下,從年輕到老一向「非主流」的他,理論充滿對人性的反諷,雖然曾受到正統派的質疑,但如今已為行為經濟學派奠定基礎。
你應該會喜歡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雖然,表面上他是72歲的「老白男」,跟其他78位得到經濟學獎的「學長們」都是掉書袋的學者,而且這些拿獎的經濟學家,有1/3都是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或者曾經師承芝加哥大學泰斗們的同門師兄弟,瑞典皇家科學院似乎特別喜歡芝加哥大學,好像就只有芝加哥大學能夠創造出傳世的經濟學理論。
塞勒與其他老學究們有點不同,不僅因為他曾在電影《大賣空》的賭場片段客串演出,也不只是他特別不喜歡川普總統,又或者他其實是芝加哥「商學院」的教授,而不是鎮校之寶的「經濟學院」泰斗。
透析「各種」1,000元
薪水、獎金、樂透 花法不同
塞勒從年輕到老,一直是讓老學究經濟學家們臉上三條線的反骨學者,他在2015年出版的最新著作《不當行為》(Misbehaving)頗具象徵意義,這個老白男一生都在搞不當行為,探究人類不理性的經濟行為。他的著作有學術分量,卻不沉悶,每一頁都有笑點,充滿自嘲的智慧、戳破虛偽的理性假象,即使是只看八卦雜誌的升斗小民,也會被他鋪陳的故事逗得呵呵大笑。
塞勒的數學不太好,當然,不是我們這種數學白痴的程度,而是在一大群數學天才的計量經濟學家裡,塞勒的數學並不突出,但他似乎刻意如此,他結合心理學與經濟學的行為經濟學,刻意躲開高深複雜、完美的數學計量模型,來研究人性、不完美、不那麼理性的經濟行為。
既然是從人性出發,塞勒特別愛拿一般人常幹的蠢事,來作為他經濟理論的基礎。這是對傳統經濟學的挑戰,因為經濟學是建立在人的經濟行為「完全理性」的假設基礎之上,認為人能計算並為自己追求最大利益,即使偶有偏差,最後集體行為會有那一隻「看不見的手」,達到人類整體完全理性的經濟行為。
但塞勒卻在「不理性的行為」上發展他的經濟論述,有趣的例子俯拾即是,例如從傳統經濟學上來看,1,000元就是1,000元,沒什麼差別,塞勒卻發展出「心靈會計帳」(mental accounting),證明正常人對於「1,000元薪水」、1,000元獎金」及「1,000元樂透」會有完全不同的消費方式。
不理性的經濟行為到處都是,美國家庭重要工作之一是整理家門前的草皮,對許多美國男人來說,付10美元請人除草他會覺得太貴,但當被問到,要付多少錢他才願意幫鄰居除草,統計出的價格卻遠遠超過20美元。
把「不自制」變推力
行為經濟理論 獲美英星青睞
人們喜歡獲利、厭惡損失的主觀情緒,總是影響經濟決策,同樣一個花費1萬美元的醫療流程,告訴病人「存活率95%」,幾乎立刻就會獲得病人簽署同意書;但告訴他「死亡率5%」,往往卻會得到猶豫與再看看的回覆。
近年大家都花不少錢在健身房,卻總是抱怨自己去的次數太少,塞勒研究發現,在消費者付出健身房月費的隔天,上健身房的比率最高;到賽馬場下注的賭徒們,通常一開始都會觀望,因此馬場一開始的下注者最少,下注者會集中在最後幾場賽事;雖然上健身房的費用每天都一樣、賭馬的勝率也與早晚場無關,但人類主觀的心理,卻到處被「時機」左右。
塞勒也證明人們「缺乏自我控制」的毛病,這個毛病正是「儲蓄防老計畫」或「選擇健康生活方式」這種長期計畫經常失敗的重要原因,塞勒在2008年出版了專書《推力》(Nudge),證明政府採取非經濟的措施來引誘、干預人們的行為,有助推動儲蓄退休金及其他長期利益的公共政策,而《推力》理論也獲得各國政府的青睞。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四週完成諾貝爾得獎大作 石黑一雄如何辦到的?
200年來大突破 他們解開生理時鐘基因之謎
留言列表